在ELISA实验中,研究人员常常会遭遇样本测值偏低的问题,这些样本可能包括血清、血浆、组织匀浆和细胞裂解液等类型。假设实验操作完全正常,同时标准曲线表现良好,样本测值偏低的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:一是样本本身的含量可以检测,但由于实验操作等原因导致样本测值未达到试剂盒的检测范围;二是样本中的分析物浓度本身较低。以下将从这两方面探讨导致样本测值低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。
一、样本本身含量可检测的情况下,导致测值偏低的原因
(1) **试剂盒的保存**:试剂盒应按规定的存储条件进行保存,研究人员在购买试剂盒时必须关注不同组分的具体保存要求。
(2) **样本上样前的准备**:这一过程包括样本的制备、保存以及是否经历了反复冻融。样本的制备需根据样本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,血清、血浆与细胞裂解液的制备方式各有差异。保存时需要注意存储温度和时间,通常建议样本制备后分装并储存在-20°C或-80°C,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,以防目标蛋白降解影响检测结果。此外,应避免反复冻融,因为这会导致蛋白样本的降解。
(3) **稀释方案**:样本的稀释对实验成功至关重要,稀释过度或不足都可能导致测值偏低。过度稀释通常源于研究人员依据文献推荐或检测范围推测稀释倍数,然而不同样本之间可能存在差异,直接按文献中的稀释倍数进行稀释可能导致测值异常。因此,建议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,以确定样本的有效性及最佳稀释倍数。而稀释不足则可能导致钩状效应,即抗原与抗体比例不合适,出现假阴性反应,解决方案同样是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。
二、样本中分析物浓度本身偏低
在许多情况下,尽管操作正确,标准曲线良好,样本测值仍然未能达到检测范围。例如,细胞因子如IL-6通常需要在炎症刺激条件下大量产生,而非炎症样本的测值往往会很低。针对这种低测值的情况,建议参考文献选择合适的样本类型,并使用高灵敏度的试剂盒。此外,样本采集的时间点对于结果也至关重要。某些生物标志物在体内的含量随生理周期、疾病进展或治疗反应而波动,如果采集时间不合理,可能会错过标志物的峰值,导致测值偏低。因此,了解分析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,选择适当的采样时间点,是提高样本测值的重要方法。
以及,样本的预处理步骤同样需要重视。例如,对于组织匀浆,所用缓冲液的类型、pH值以及匀浆力度均可能影响分析物的稳定性和释放效率。不当的预处理可以导致分析物损失,进而降低测值。优化预处理流程,如采用温和的匀浆条件和适宜的缓冲体系,可以有效保留样本中的分析物。
另外,实验环境的微小差异,如湿度和温度控制、实验仪器的干净程度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等,尽管看似微不足道,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实验结果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实验室管理习惯、定期进行设备校准与维护以及加强人员培训,都是确保实验准确性的基础。
面对样本测值偏低的问题,研究人员需综合考虑试剂盒的保存与使用、样本的采集与处理、稀释方案的优化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多方面因素,结合预实验的结果,灵活调整实验策略,以获取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。同时,与强大的供应商如尊龙凯时保持沟通,获取专业技术支持,也是解决实验难题的重要途径。